7月28日,国家正式公布了育儿补贴机制,从2025年1月1日起,给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,每年3600元,并且免税。
这意味着,3周岁以下婴幼儿,每个月将可以领取300元现金。
很多人在说这个金额不够看,还不够多,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;但换个角度来看,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惠普性全国发放育儿补贴,这个口子一旦打开,未来就基本不会停止,从这个角度来看,刚开始就一年3600元,已经很不错了。
而且未来有没有上涨的空间?
答案是肯定的。
按照专家的说法,今年首次准备的资金在900亿左右。
900亿这个数字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。真正重要的还是900亿背后的含义,这只是一个开始,而不是结束。
展开剩余86%这次公布的育儿补贴,是国内极少数完全均等发放的大额现金补贴。这意味着你无论在哪个省,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,是否买得起一台车,只要愿意生孩子,都能平等的连续三年,每年领到3600元补贴。
从这个意义上看,这是我们育儿保障体系的一小步,但却是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步。
900亿这个数字,也能够看出国家已经在下大功夫了去刺激生育了。
这次育儿补贴,会追溯过去三年出生的孩子。按照数据来看,这意味着今年会发放大约900亿元补贴,这比刺激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最多的年份都高了不止一倍。
如此罕见的直接现金补贴,源于过去不那么乐观的人口形势。过去三年,我国每年新生儿都少于1000万人,按照联合国报告预测,如果这样的趋势延续下去,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降至6.33亿人。
人口减少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人更少了,老人多壮年少的人口结构还将进一步冲击养老、社会体系。
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,发放育儿补贴,都是一件必须要尽快出台的事情,如今随着育儿补贴真的开始全国铺开,从我国人口历史上看,它具有突破性意义。
首先就是地域上的差异化。
一年3600元,三年总计10800元,这个数字不多不少,从宏观层面考虑,它不是“凭空而来”。
首先,这10800元,对上海城区的居民来说,平均只要工作一个多月就能够赚到,因此这3600元育儿补贴的目标人群,几乎肯定不是一二线城市的夫妇。
但同样的金额,对全国大多数农村来说,却是他们接近6年的养老金,因此这10800元的总补贴,放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城来看,仍然不可小觑。
从政策的角度来看,一年3600元,这其实就是效率最大化的结果。
要想直接补贴一二线城市夫妇,那这个金额显然太低,总成本又太高;因此先给出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,先把我国两千多个县城生育撬动起来再说,反而是更具“性价比”的方式。
另外在国内横向比较来看,一年900亿的育儿补贴,也只多不少。
2024年,我国消费品以旧换新,其中“国补”金额也只有1500亿元。而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,一年更是只有384.8亿元,而2024年的计划生育补贴,也只有203亿元。
因此,一年900亿元的育儿补贴支出,横向对比来看,真的不少。
哪怕是今年第三季度三大外卖平台大战补贴总额,也只有500亿元。
所以,鉴于目前全国各个地方的债务,和今年财政赤字率,能够做到一年900亿的育儿补贴,真的已经不少。
更重要的是,这还只是开始,而不是结束;退一万步来讲,如果未来生育继续下滑,那么我们的育儿总补贴减少,也可以适当增加育儿补贴的金额,所以在育儿补贴的空间上,未来还有很大上调的空间。
今天很多人在网上说这3600元育儿补贴太少,但我只能说他们根本不了解国情。
什么是国情?
以2023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,这一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只有3.9万元,而育儿补贴一年是3600元,这已经相当于2023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%左右,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3600元并不少。
但另一个矛盾的点在于,如果考虑到我国的育儿成本的话,这三年10800元的育儿补贴,只相当于我国育儿总成本的2%。
按照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,2024年我国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7岁的平均成本在53.8万,这10800元的育儿补贴,只占到总养育成本的2%。
一边是我国一年只有4万左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,一边却是我国平均53.8万的养育成本,今天的生育率低下,原因其实就藏在这两组数据里。
第一是收入太低,第二是育儿成本太高。
现在第一步我们已经走出来了,开始现金补贴;接下来的第二步,就是要把育儿成本打下来,这一点国家已经出手了,我们也即将会看到。
一年900亿的育儿补贴,除了横向对比国内其他补贴之后,纵向对比国际育儿补贴,也很重要。
以经合组织为例,经合组织成员国对有儿童家庭的公共投入约占GDP总量的2.33%,其中仅仅是现金补贴就占GDP总量的1.15%。
而我国2025年的育儿补贴初步预算为900亿元,这样算下来只占我国GDP总量的0.067%。
连0.1%都不到。
而我们的总和生育率,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,已经是最低之一了。
这意味着,参照国际经验,未来我们的育儿补贴,还有很大上涨的空间。如果按照GDP总量的1%来计算,我们未来至少需要投入上万亿元来支持育儿现金发放。
关于生育补贴的呼声,其实这几年是许多人口专家一直主张的。
我们都知道发钱好,但发钱的目的是什么呢?
其实就是把那些“不想生”的,变成“想生的”。因此,从数据上来看,最终评判的标准就是生育率能否有实质性提高。
很多人说,在广大的县城地区,一年3600元,真的不低了,完全可以让生育率起来。
但我的问题在于,我们观察国内人口生育率会很容易发现一个朴素的趋势,那就是生育率最低的从来不再县城,而是一二线城市。
城市经济越发达,生育率越低,这才是当下我国生育率的结构性现状。
因此,一年3600元,客观上看的确可以让农村县城地区提高生育率,但问题在于,这些地区的生育率,其实本来也不低。
而真正低的地方在哪里?其实就在育儿成本最高的大城市。
以上海为例,按照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,在上海把一个孩子养育到17岁的平均成本在上百万,这也导致上海目前的生育率,甚至比韩国还要低。
目前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.72,在2023年,这个数字只有0.6,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已知,发放育儿补贴的目的是让不想生的人,开始生,是为了提高生育率;而现行的人口趋势是,经济越发达的城市生育率越低,这也意味着,如果我们要想啃下最难啃的骨头,就意味着一年3600元,还远远不够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一年3600元,很有可能发放的群体都是那些原本就打算要一胎,或者要二胎的家庭,是属于“顺带”的事情。
要想起到让不想生的人生,这笔钱,可能还远远不够。
毕竟在人均育儿成本上百万的上海,这10800元的三年育儿补贴,最多只有总养育成本的1%。
所以,目前一年3600元的补贴,的确可以降低低收入家庭的育儿负担;但考虑到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育率,那么降低育儿负担,可能还远远不够,因为它还做不到让不想生的人生。
刺激生育是目的,不是手段。而今天挡在生育率面前的两座大山,其实就是低收入和高成本。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两道难题,我们的生育率才可能迎来一个显著的增幅。
我们应该让经济发展去满足人的需要,而不是让人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。
end.
发布于:四川省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